(该文发表于2006年体育科学研究第四期,42-44页)
摘要:本文对陈式太极拳中虚领顶劲的方法、遵循的规律进行探讨和分析,揭示了虚领顶劲在陈式太极拳中的重要性,对太极拳爱好者和完善该项目的训练方法、理论探讨提供了一些借鉴。
关键词:陈式太极拳;虚领;顶劲;意念;丹田
0 引言:
太极拳是练神、练意用意、练轻灵的拳,也是行气练气的拳,是一种顺应人体的自然状态,顺应自然规律,而引发其自然之力的一项体育运动。陈式太极拳注重的意,就是意识,意识要集中,要专心练拳,细心揣摸。头为周身之首、之主,如果头部东倒西歪,不仅影响到动作姿势的优美和协调,而且会使精神难以集中,而要集中意识就要提神,提神就要求要神贯顶,要求头正,头轻轻上顶,这是“虚领顶劲”总的要求,也是体现在躯干部分的“虚领顶劲”。虚领是前奏、是顶劲的基础,顶劲是步骤、是建立在虚领基础上的。先有虚领后有顶劲,虚领与顶劲是相对的、是相比而言的,所谓虚领是比较轻松灵活的意思;所谓顶劲是比较沉着充实的意思,这是掌握虚领顶劲的原则,也是虚领顶劲规律。将其引深入开合中,开为顶劲合为虚领;引深入缠丝中,顺缠为虚领逆缠为顶劲;引深入一圈中,半圈为虚领另半圈为顶劲;运用到虚实中,虚为领实为劲。实践证明无论怎样引深虚领顶劲,其在躯干部分的要求是基础,有了基础才能将这一要求引深入一切陈式太极拳中。
1 对“虚领顶劲”的分析
虚领并不是不领,并不是没有,只是一种意识、意念而已。虚领显于躯干则是精神能够提起、目有所属、神易相聚;显于上肢则是肩能活转、肘能传动、手能灵变;显于下肢则是裆能撑圆、膝能定向、足下有根。顶劲并不是要用顶牛之僵劲,而是用意念来控制的一种虚虚领起之劲,隐于内则是用意、用心为主导引领内气运行的一种用意方式[2];显于外则能使肢体放长产生弹性,久练之后掤劲自然就能掤的起从而贯串于整个太极运动中。
1.1“虚领”
“虚”在陈式太极拳中应理解为并非万念皆无,丝意无有,而是扫除妄念,心平气和,也就是心志专一,凝神守窍,神与气合后达到空明的境地。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处若有意、若无意、不轻不重、不硬不软、似有似无的状态中便为虚,虚既是心静用意[1]。在实际演练摸索中,头颈部应竖直,肌肉放松,头顶部(百会穴处)虚虚领起似顶着一碗水,不可强为上顶,避免颈部僵硬,略有上提悬起之意,不可低头仰面和左右歪斜摇晃。下颌要微内收,这样可以使头与颈部保持自然垂直,面部安祥如常,不可使肌肉紧张或故作精神抖擞;眼皮微松,两目平视并兼顾两旁,意向何处去眼光先去,神态自然不可呆板,要与手法、步法、身法协调配合,做到势动神随;用鼻自然呼吸,发劲时可配合将气吐出;嘴唇轻轻闭拢,口腔肌肉要保持松弛状态,舌顶上颚,便于气通从而起到任督二脉相通的桥梁作用;耳听身后并兼顾左右两侧,头脑要保持清醒,思想要高度集中,不可有杂念,这是基础。先有虚领才能有顶劲,在意气运动中意为虚;在开合运动中,合为虚;在圆运动中,一半为虚;在缠丝运动中,顺缠为虚。
“领”在人体躯干部位是指颈项部位,并含有颈项肌肉骨节松柔直竖之意,领是颈项之总称,又含有向上领起之意。在意气运动中,气为领;在开合运动中,开为领;在圆运动中,另一半为领;在缠丝运动中,逆缠丝为领。拳论中说:“领是领起全身精神,须有虚领自然之意”。在实际演练中,精神领起来,头上的精神就一定能饱满,心静用意,神为主帅,反之如果精神不能领起,就会萎靡不振,就连拳架的基本姿势也不能维持,一套拳打下来动作似乎倒也连绵不断,轻柔均匀,虎虎生风,但神态上却给人于涣散、呆板之感,就很难领略到陈式太极的那种风韵和神采。
1.2“顶劲”
“顶”在躯干部分是指百会穴部位,拳论中讲:“顶者,头顶也”。“沉”是气沉丹田,“顶”是提顶,又称顶劲,是中气上冲到头顶。其实陈式太极的整个过程无论是套路练习还是技击搏斗全是顶劲,头顶领劲领的好了,全身精神就能集中,顶劲决不能失,一失顶劲四肢若无所附,且无精神,所以提可使精神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顶是上领,是清气上升、浊气下降,中气蓄注于丹田,则中气足,与含胸拔背协调运用,则能以前胸作支柱把后背放长,从而使躯干周围自然形成掤劲,掤劲的自然存在,则能促使精神也能自然提起,顶劲与含胸拔背的结合使人体躯干形成了放长的姿势,掌握好这两者的关系,太极者就不易发生努责鼓劲(拙力)的毛病,为自然的松开和身手放长提供了条件,动作也就能稳健轻灵。
“劲”用常规的理解应该是表示力气的大小程度,但陈式太极中所说的劲是指顶劲、掤劲,并非是指力气的大小程度,更不是用力上顶,而是精神上提后所产生的一股潜意识的力量。拳论中讲,是中气上冲于头顶者也。这说明劲就是大脑皮质神经中枢系统在内作用状态下产生出来的一股力量,并非指后天之拙力、蛮力[2]。正确地理解运用劲是掌握虚领顶劲的关键,每一招一式,轻轻运行,默默停止,若有意、若无意,不轻不重,似有似无,不可过强或不及,过强则容易导致中气猛冲头顶,全身之气皆随之而上,使下盘失去稳固,顶劲也失之于僵硬而旋转不灵;不及则中气微弱,不能循任督二脉上升于头顶,百会穴领不起全身之劲力。总之,惟以意识运行则水火自然混融。
2 虚领顶劲的整体理解
含胸拔背是以前胸作支柱把后背放长;沉肩坠肘是手臂放长;松腰圆裆和开胯屈膝,并使腿部得以圆活旋转,是腿部在这种特定的姿势下放长的结果。肢体上这一系列的放长都是以虚领为前提,没有虚领就没有顶劲、就没有这一系列的放长,也就是说虚领顶劲为周身自然的松开和身手的放长提供了条件。头为上节,是人体的指挥中心,整个头颅要自然正,脖胫脖颈不俯不仰、不左不右、不僵不硬,头脑沉着冷静,无忧无虑注意力要集中。陈式太极要求项要端正竖起,方为中流砥柱,不可硬也不可软,虚领就是颈项肌肉骨节在大脑皮质中枢神经系统的指挥下,也就是意识思维活动的内作用状态下,节节放松,节节竖直,使中气沿着颈项向上运行的一种姿势。颈项的姿势正确与否,对于头部顶劲运用的好坏,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调节储蓄丹田之气极为重要[4]。颈椎两侧斜方肌的松柔自然是辅助中气上下流通的关键,对于颈椎松柔直竖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在人体的十二经脉中,手足三阳经脉循行相接于头部,头部不但是十二经脉中六条阳经的相接处,又和手足三阴经脉有着密切的联系,特别是奇经八脉中的任督二脉,直接循行相交接于头颈部。顶劲只在颈项松柔竖直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虚领顶劲的基础上,循颈项上升于头顶的一般内在力量。人体五脏六腑气血之精华,通过经络而上会聚于头部,故头部又有百脉之宗之称。百会穴的位置在两耳连线与前后正中垂直的交接点处,是督脉的主要俞穴之一,又是人体内气生发的源泉之一,也是陈式太极中气上升于头顶的关键穴位之一,更是陈式太极老架身弓的弓梢末处。
有了虚领顶劲,才能中正安舒,中正为法,安舒为果,安舒之中蕴育着健康,预示生机旺盛,修复着损伤了命和性,锻炼者能益寿延年。排除了肢体作势和行气用劲对头部的干扰,让头部能够统领周身,真正为形神意气的司令部,立身中正才能有保证。在做到虚领顶劲的同时又要防止内气过于冲顶、冲头,当内劲由腰腹达脊背上行至大椎时做一下竖头升顶之念,如缺少这一念,就会产生沉重憋气之感,我们把这种化实为虚的竖升之念成为化劲为神,这种感受实在是一种常人享受不到的神仙之受,是舒服的一刻,如缕轻烟、如系白云[4]。总之,顶劲的松柔直竖,对于整个拳势的动作极为重要,颈项的松柔直竖摇和每一招拳势动作的每一个微微的变化紧密结合起来。随着功力的加深,要结合在套路的演练中不断变化临敌之意,充实和丰富套路动作作出各种技击的攻防想象、敌意念的内容,实战中才能因敌变化而显神气。
3虚领顶劲的规律
3.1从拳式中找规律
承担体重较少的足和腿为虚领腿,承担体重较多的足和腿为顶劲腿[3],如“金刚捣碓”成定式时,左足承担体重较多为顶劲腿,右足承担体重较少为虚领腿;手臂伸展外开时为顶劲,向内收缩时为虚领,如“掩手肱拳”一式,发力前的三节柔缓运动为虚领节,发力的瞬间一节为顶劲节;着力较大者为顶劲,着力较小者为虚领,如“单鞭”式,左掌向左侧击出着力较大为顶劲手,右钩手向右侧运转着力较小为虚领手;合是气归丹田,是引劲之法为虚,开是发力之法为顶劲,如“高探马”式,右手向侧外推出展开为顶劲,左手归于腹前牵引对方为虚领;就人体整体而言,在陈式太极拳演练中,以腰为界限,腰以上部分为虚领,腰以下部分为负重部分为顶劲。
3.2从所用意气中找规律
意念在陈式太极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大脑运动中枢对人体的一种支配活动,简单地说就是大脑的思维。太极拳的意念是在身体充分放松的前提下,按太极拳的动作要领和技击动作做出的各种想象[2]。行功时人体中正安舒,动作缓慢轻柔,圆活自如,丹田通过自我按摩、自我摩荡,使内气充盈起来,意之所向,气之所注,大脑通过长时间专注于那些复杂而熟悉的动作,意念在身体各部位的不断变化中,促使十二经脉通畅,新陈代谢增强,意到气到、气到力到,身体各个部位将产生强大劲力和闪电般的速度,临敌交战时能一触即发,形成一种自然的条件反射,从而出现只觉如风,摧倒跌翻,难以言传的击打效果。
意念倾注于某一部位,则该部分为顶劲位,意念不注于某部位,则该部位为虚领位,如“左拍脚”式,意注左掌和左脚则左掌和左脚为该式上肢的顶劲部位,而右手和右脚为该式的虚领部位;内气从丹田外发通至手足,则手足为顶劲,内气从手足内收归于丹田,则手足为虚领,也就是说出劲为顶收劲为领,这也是”虚领顶劲”在四肢运动中常出现的现象和必须遵循的规律,又如“踢二起”式,当左腿屈膝提起内气自左足向丹田回收时,左足为虚领腿,及至右腿伸展前踢内气由丹田外发达于右足尖时,则右足此时为顶劲腿。
3.3从圈中找规律
陈式太极拳的特点是,手足运动和内气运转均走圆圈,每转一圈,虚领和顶劲就相互转变一次,半圈由虚领转变为顶劲,半圈由顶劲转变为虚领。一般来说,手足曲伸和内气向丹田回收的半圈,是由顶劲到虚领;手足伸展和内气从丹田外发的半圈,是由虚领到顶劲。如“正面缠丝”式的右手,当其从右侧向下走弧线至左膝部时的半圈为虚领,当其从左膝部向上走弧线至原位时的半圈为顶劲。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陈式太极拳中的虚领顶劲在躯干部分是把顶劲向上虚虚领起,气沉丹田是把气下沉入丹田,两者综合起来,在意识上就有向着反方向拉开的意图,这就使躯干有了放长的感觉,有了放长感觉才能产生弹性,有了弹性人体产生的爆发力才能更具威力。虚领顶劲者能神气贯顶,才能心清、目明、气顺遂,气沉丹田则气能下行,才能气固、身稳、劲不浮。所以,上则虚领顶劲,下则气沉丹田,顺缠虚领,逆缠顶劲,开顶劲合虚领,这两对矛盾既是有内在联系的,又都是太极者所必须努力去做的,它不仅关系到练拳者的仪表,而又涉及到心清、眼法、气法、击法等诸方面,无疑是不可等闲视之的。
参考文献:
[1]麦维周.研习太极拳的思维序列[J].武林.1997.12,38-39
[2]郑永红.析陈式太极拳内功技击法四步功[J].少林与太极.2001.4,18
[3]陈恩.论陈式太极拳的虚与实[J].体育学刊.2000.1,58-59 |